newspedia |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和大众文化 - 知乎

admin 2周前 (05-04) 西甲 11 0

newspedia |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和大众文化 - 知乎

  一群人的自嗨就是狂欢了?我们的“狂欢”真正的是狂欢吗?东西不能乱吃,理论也不能想当然乱用

  真正的狂欢可不是“臭嗨”

  突然窜火微博的“对骂互喷群”,源自于NBA总决赛期间骑士和勇士粉丝的互怼和相互的嘲讽,进而发展到了可口百事、肯德基金拱门、甚至扩散到了身高、体重、十二星座,突然之间,世界万物皆可互喷……在互联网这个相对自由的话语体系中,粉丝之间的对骂互怼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民互喷“狂欢”,可是这样的狂欢是否契合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核心:宣扬平等对话、否定日常的一切等级与权威,拥有“第二种生活”。这次的“狂欢”在一定程度上有宣泄和调节现代人生活压力的作用,但更多充斥着猎奇、低俗,虽在数量上切合全民参与,但内核却与“狂欢”谬以千里。

  巴赫金“狂欢理论”

  狂欢理论,由巴赫金在20世纪6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该理论的内涵主要包括狂欢历史及其演变、狂欢的本质及其特征、狂欢的参与者、狂欢的广场形式、狂欢语言。他认为,狂欢节这一文化符号,蕴含着民众的集体狂欢和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它区别于官方严肃的“第一世界”论断,是人类生活的“第二世界”,又称“第二种生活”。第一世界是等级森严的官方世界,统治阶级拥有绝对权力,而第二世界是“狂欢式”的生活,脱离了常规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反面的生活”。

  概括而言,巴赫金的狂欢范畴可以归纳总结为两个层面:一是强调全民平等自由参与的主体;二是强调俯就颠倒且粗鄙戏谑的广场形式。在这里,巴赫金的狂欢式强调的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平等自由对话的内核:通过全民化的对“国王”的戏谑式狂欢,底层与上层实现了一种暂时但平等自由的对话。籍由此,狂欢节构成了一种暂时性的第二世界。

  巴赫金最初提出狂欢理论是用来解释特定的文学现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狂欢理论逐渐渗透到大众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巴赫金通过对西方历史上的狂欢节的研究,探讨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狂欢精神。巴赫金所提倡的狂欢精神,其实质是等级的颠覆、对话地位的平等和开放性。

  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是社会都市化的产物,以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带有消费倾向性,具有感性愉悦性,紧贴人的欲求,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一种形式压倒内容的文化( 叶志良,2004: 23 - 24)。正是因为大众文化和狂欢理论都有追求欢愉的色彩,许多学者将狂欢理论作为分析大众文化的理论基础,把大众文化放在狂欢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研究,但从理论发生学角度上来说,狂欢理论根源于民间的狂欢文化,巴赫金狂欢理论阐释的对象也一直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现象。但在仔细研究二者的过程中,有学者发现二者在理论蕴含上会有一些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尊重人自身的欲望

  大众文化的产生过程中,他先是冲破了宗教的禁欲节制精神,后又削弱了资本主义所引以为傲的“社会契约” 伦理和现代主义原则,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文化,其消解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解放人自身需求的姿态迎合着各阶层人们对于欢愉的渴望。大众文化中这种关注人本身欲望宣泄的属性,也可以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觅得踪迹。

  2、蕴含着更新与交替的精神

  狂欢节上的狂欢活动则是对现有官方权威和意识形态的解构,具有对抗性。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消费性和通俗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主流文化,不断对现有的社会体系和意识形态造成颠覆和解构。甚至大众文化也为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注入了新的素材和活力,使得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3、蕴含着批判与反抗的精神

  大众文化同巴赫金的狂欢文化一样都是快乐哲学,具有平面化、 虚幻化的特点,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形成集体反抗力,迅速地攻城略地,挤压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的生存空间。基于这两个原因,大众文化对已有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解构,颠覆原有秩序,还原人们真实的精神生理需求。所以,无论是巴赫金的狂欢还是大众文化,都蕴含着批判与反抗的力量。

  4、具有解构精神

  巴赫金通过肯定民间的狂欢文化来颠覆了中世纪的等级制度和权威,而大众文化是通过拒绝深度来解构主流文化的,基于这种基础,大众文化的内容也呈现出平面化和无深度性,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娱乐性,使得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人自愿、主动地接受了大众文化。

  结语

  狂欢与大众文化在以上诸方面的契合根源于他们都是大众的、通俗的,有着世俗流行性,都是人们摆脱压力、释放欲望的手段和方式。正如巴赫金自己所说的那样,“狂欢节具有宇宙的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就其观念和本质而言,这就是狂欢节,其本质是所有参加者都能活生生地感受到的”。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社会大众性是大众文化最本质的特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反映对象,而且大众文化产品也注意挖掘普通人的生活,突出平常事、 寻常心。所以,普通大众不仅是大众文化的受众,同时也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大众文化不仅包括各种文化产品和活动,也包括大众在参与大众文化过程中各种心理和意识。所以,不管是狂欢还是大众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都是因为与人的需求相结合,重视大众的需求,所以任何文化只有采取大众化的方式,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晓伟.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微博狂欢研究——以新浪微博“春晚吐槽”现象为例[J].新闻大学,2014(05):102-109.

  [2]关慧.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5):132-137+148.

  [3]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21-27+154-170.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